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
“十四五”以来,广西围绕“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主线,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执法监管的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走航监测等现代装备,有效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精准快速发现问题能力,强化科技赋能执法监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广西加快推进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配备 111辆执法执勤专用车、514套移动执法工具包、1516部移动执法终端、1269台现场执法记录仪以及 1489部(套、台)粉尘快速测定仪、重金属分析仪、热成像仪、无人机等现场执法辅助设备。在努力配齐执法标配装备的基础上,引入卫星遥感、走航监测、遥感监测等一体化新技术,不断推动无人机、暗管探测仪、红外成像仪等高科技装备综合运用。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紧急调度服务,推进红树林保护区内违规养殖问题整改,精准指导钦州市清理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违规养殖船舶 16艘、蚝排6张、废弃地笼 800米,从“制空”角度提升海洋执法能力。柳州市引进走航车,针对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开展走航监测,快速锁定污染区域,准确分析污染来源 ;采用激光雷达遥感监测,开展颗粒物污染扫描溯源,快速得到工业区、建筑工地等区域的大气污染分布结果。来宾市借助无人机高空勘察、搜索可疑排放痕迹及可疑排放线路,结合暗管探测仪快速锁定外围暗管埋设位置,成功查处某公司涉嫌私设暗管违法行为。玉林市运用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分析仪助力跨省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的北流 “4·30”污染环境案告破。贵港市利用红外成像仪快速锁定某企业非法处置铝灰所用的地埋式熔炼炉位置,精准提取违法行为关键证据。
打造广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通过归并整合移动执法系统、案件查处系统、信访管理平台、自动监控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环保税平台、“一码通”程序等执法信息系统,建立以移动执法系统为核心的执法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执法信息系统单点登录、执法数据互联互通以及执法业务协同办理。
实现自治区、市、县执法活动全流程、全要素留痕,规范双随机计划制定、名单抽取、结果公示、数据存档等各项抽查检查工作程序。2023年,共出动执法人员 6.88万人次,上报现场检查记录 2.82万条,帮扶指导企业整改环境问题 1.2万个。移动执法系统年度人均上报现场检查记录 46.08条,执法数据联网报送质量质量不断改善,环境执法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环境行政处罚从调查取证到立案处罚全过程闭环管理,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程序。2023年,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 976件,处罚金额 8276多万元。办理配套措施案件 81件,其中查封扣押 40件,限产停产7件,移送行政拘留 34件。依法对 63起生态环境领 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环境行政处罚,免罚金额 7951多万元,实现行政处罚科学裁量、精准高效、公正规范。
实现全区环境信访业务工作“一网办”,整合规范来电、来信、来访、网上信访、领导信箱等信访举报途径。2023年,广西共受理群众信访件 47975件,同比减少 10.67%,其中来信(含传真)180件,来访 364件,电话(含 12369热线)41971件,微信4118件,网络 1342件。自治区本级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处理群众满意率均为 100%,连续 5年被评为广西信访工作“人民满意窗口”。
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2023年,广西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共对 2461家排污单位、4000个监控点位实施 24小时全天候联网监控,自动监测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 97.3%以上。依托自动监控平台,发送各类环境执法、督办、统计信息 50万余条,生成超标处理任务 6万余条。查处自动监控领域案件25件,其中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 7件,未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18件,充分发挥自动监控“全面设点、全区联网、启动预警、依法追责”的环境执法监管预警哨兵作用。
大力推行定性监控手段。建成广西执法视频监控平台,共对全区 55家涉重金属冶炼企业、247个点位和 17家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企业、137个点位实施视频监控,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出入库和运输车辆管理。柳州市建成智能电量管控系统,对全市199家胶合板及纤维板制造、黏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等小微企业实施用电监控,根据污染防治设施用电曲线异常预警信息,及时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南宁、梧州等多市对 688家黏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林产化工和工业涂装等工业企业合计 1576个点位实施智能振动监控,借助移动执法终端随时查阅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对违法行为“利剑高悬”,将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动“人防”向“技防”转变。
打造环境数智预警创新应用。建设广西“生态云”平台环境数智预警管理平台,设定水环境、大气环境、自动监控、执法规范等 11大类 130条预警规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归集、数据分析和风险智能研判,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构建疑似弄虚作假、不正常运行和不规范问题等预警模型。2023年 3月,依托平台预警线索,实地核查发现某企业氨氮分析仪存在量程设置不规范、人为设置传输上限问题,环境数智预警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助力生态环境“精准智能监管”。
科技赋能蓝天保卫战。创新提出“秸秆焚烧预报指数”,可提前 5天预报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科学指导地方开展限烧区有组织焚烧管理。借助 5颗卫星和 608个视频监控点位,建成天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铁塔实时视频监控、网格员分片包 干巡查的“天地人”综合立体监控网,对全区秸秆露天焚烧情况实行 24小时监控。配置禁烧网格员对重点区域开展巡查,通过手机 APP精准定位,实现发现火点后 1小时内向地方推送报警处置信息,通过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有效解决秸秆焚烧人力不足、监管困难等问题。建设机动车遥感监测网络,建成机动车遥感检测数据国家、省、市三级联网系统平台,完成 42个机动车遥感检测站点建设,累计检测机动车 457.40万辆次,检测超标车辆 10.22万辆次,抓拍到冒黑烟车 5381辆次,累计上传机动车排放检验数据 708万条。
科技赋能碧水保卫战。建设主要河流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目前,已设置地表水河流监测断面 97个,涉及河流 52条 ;设置地表水湖库监测断面 15个,涉及河流 10条 ;开展监测的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58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141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 352个。建设九洲江、南流江和钦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厘清压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 44个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监测点位 ;建成16个自动监测浮标。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直观地掌握流域和海域涉污、防污情况和水质变化趋势,实现重点流域和重点海域污染防治的精细化管理。
科技赋能净土保卫战。建立土壤污染环境管理平台,涵盖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分布等数据,实现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开发建设广西典型行业及区域土壤污染数据综合处理平台系统。全区设置土壤环境监测点位 1732个,实现了县域以上全覆盖,并 覆盖主要污染源类型、主要土壤类型和农用地土壤利用类型,基本形成了可监控土壤背景变化、污染源风险、林草地耕地基本质量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上一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
下一条:吉林省镇赉县人民检察院:多举措探索轻罪治理工作 提升办案质效 |
返回列表 |